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国外模式及其借鉴(上篇)(3)

时间:2015-11-20 09:32 点击:
俄罗斯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尤其是苏联时期的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作为苏联高等教育的沿袭,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及其高校的管理体制尽管在社会转型之中不断地

  俄罗斯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尤其是苏联时期的高等教育水平、质量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作为苏联高等教育的沿袭,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及其高校的管理体制尽管在社会转型之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依然以其独特性区别于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教研室制度就是其中卓尔不群的一个范例。
  教研室制度在俄罗斯形成、发展的历史相对简单:教研室(Ka中egpa)在俄罗斯帝国时期以教研组形式出现,苏联时期教研室形成并得以制度化,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时期则处于转型完善之中。教研组首先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帝国时期的莫斯科大学,当时的大学虽然是自治原则下的教育科研机构,但俄罗斯在创建大学的同时创办了科学院,教育与科研两个系统相互隔离。当时,国家主导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对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实行严格管理,大学的自治程度远低于欧洲大学,教研组长期处于萌芽状态;直到1863年颁布《大学章程》,大学有了若干自治权,教研组的数目才大量增加并被给予较多机会开展科研活动,教师的员额增至一倍以上(167%)。[10]苏联时期,大力改革旧教育,建立教育新体系,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教研组更改为教研室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予以推行。教研室制度得到苏联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予以规范、促进。1936年《关于高等学校的工作和领导的决定》规范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以校长为首的一长负责制,建立起"校一系一教研室"的三级科层管理体制,教研室被确立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单位。1961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发布《高等学校教研室条例》,规定了教研室的任务、性质、职能、结构、成立和取消的程序乃至具体的工作方法。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校的教研室制度出现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在整个国家走向民主化的进程中高校管理体制也走向民主化,高校内部管理由一长制转变为校务委员会下的校长负责制,一长制与集体领导结合起来,教研室也被赋予更大的权力。[11]二是教研室的职能更加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理和工、农、医、师范分离的状况以及教学和科研分离的状况有了相当的改观,到90年代后期俄罗斯已经有91所综合性大学、800余所综合技术学院和科学院,如莫斯科大学到90年代有290个教研室,不仅文理和工、农、医、师范在大学内部得到很好的综合,教学和科研也得到了很好的结合。[12]21世纪以来,俄罗斯通过促进教育与科学一体化、教育与生产一体化,许多高校成长为现代的教学一科研一创新综合体[13],不少大学将两个或几个教研室合并,推进通才教育,相应地,教研室的职能丰富了许多。
  作为苏俄大学相对稳定的基层组织运行机制,教研室制度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教研室作为承担教学、科研活动的主体,主要承担教学职能,但日渐注重组织和开展科学研究。俄罗斯帝国最初在创建大学时将科学研究的职能配置给了专门的科研系统,高校成了一个纯粹的人才培养单位。相应地,"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高水平地组织和进行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法研究工作、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专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教学干部的培养和业务进修等工作"。[14]后三方面的工作又都是紧紧围绕和保障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工作进行,每一成员对各人分工负责的教学工作负完全责任;相关的行政事务和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则由系来完成。虽经苏联后期建设综合大学的努力,俄罗斯出台重点大学发展计划以强化大学的科研职能并进行教育与科研一体化的改革,教研室在组织和开展科学研究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一时还难以改变现状。第二,以会议制为主要形式进行民主化管理。现在俄罗斯已经在教研室内部以其独特的会议制形式实行民主化管理,形成了以教研室主任为首的学术行政体系与教授团体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分工合作管理学术事务的管理体制。[15]教研室集体会议是教研室学术管理的主要形式,集体讨论工作计划、交流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传达最新决定、研究学生培养进展情况等。第三,教研室的学术自主权不断增强。教研室在招生、教学、科研和教师管理等学术方面的自主权不断增强,包括招收计划外学生的决定权,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使用的自由选择权,科研合作中签订合同的自主权,引进教师、职称评聘方面的决定权。
  教研室制度在俄罗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运行机制,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更是在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予以推广,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时引进教研室制度,其至今仍是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的基层组织体制。教研室制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研室之间分工固定、相对封闭、缺乏沟通与合作,不利于跨学科体系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视野,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主要承担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学功能,学术组织模式单一,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正在努力实施创新型大学计划,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一体化,推动教研室的跨学科整合,构建更加完善的学术治理模式。
  四、国外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德国、美国、俄罗斯三国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变革,为现代大学的蓬勃兴旺奠定了制度基础,在世界各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虽然形式不一、体制不同,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自身环境下基层单位所特有的矛盾,各自表现出对于本土传统的遵循并"自成一体",但运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发挥功能的基本原理、作用过程及其运行方式却又体现出一些共同的"国际惯例",对于尚未转型成功的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形成学科为基、育人为本的基层组织确立机制
  基层学术组织是实现高校教育职能的重要基础,也是组织教师队伍的重要平台。高校建立学术组织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校内管理体制的机制对于后续形成基层组织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基因遗传",它包括两个方面:按照什么规则设置基层学术组织,确立什么样的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基层正式组织。德国、美国、俄罗斯的大学分别设立讲座、学系和教研室作为他们的基层学术组织,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都依据学科来设置。德国大学的讲座(研究所)通常代表某个学科的分支,美国大学每个学系代表一门学科,俄罗斯大学的教研室以课程(群)为主,是学科领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各国研究型大学基层正式组织的设置向更加宽泛的口径演进。第二,都是基层正式组织,是基层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功能合二为一的实体,即"以基层为主的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矩阵"[16]。第三,都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将组织教学作为主要任务,科研则由各种形式的基层科研组织自行组织。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